德國的市政,根據不同區域鋪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磚,這種磚本身可透水,磚與磚之間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車存放地和停車場的地面,則選擇有孔的混凝土磚,并在磚孔中用土填充,這樣有利於雜草生長,從而使地面的40%有綠化功能﹔居民區、公園和街頭廣場更需要綠化和美化,因此這些地方選用實心磚鋪路,但磚與磚之間會留出空隙﹔居民區步行道、校園和公園等步行道路等地,由於路面使用率高,用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路會更合適。此外,道路兩邊還修有引流暴雨的溝壑。
德國地質學家認為,透水路面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還平衡了城市生態系統。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滲透入地,可補充地下水資源﹔還能通透“地氣”,可使地面冬暖夏涼,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適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積大,對粉塵有較強的吸附力,減少了揚塵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據記者了解,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努力開發各種雨水滲透裝置。在新建工業、商業及居民小區前,住宅、廠房、花園等建筑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裝置。沒有雨水利用裝置,政府將征收占建筑物造價2%的雨水排放設施費和排放費。對於能主動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戶,政府則每年給予1500歐元的“雨水利用補助”。
同時,德國聯邦交通部早在1973年就制訂了《路面結構內部排水系統設計指南》,所有重要的路面結構都要設置內部排水系統。新的《混凝土路面磚》標準中規定,“如果制造有面層的路面磚,面層混凝土必須與基層混凝土牢固黏結,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夠滲入地下”。
對於農村的村莊和小城鎮,德國也有排積水的高招:建滯留雨水的低地池塘,下雨時使雨水順地勢流入,并形成濕地生態區﹔讓荒地長滿灌木和樹林,能使降雨很快通過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讓各種人工改建的直型河道和溪流恢復原有的自然彎曲形狀和透水狀態,恢復河岸兩邊的自然植被帶,并讓泛洪區與多條這樣彎曲的河道與溪流相連﹔在農田周邊,采用修建土籬和灌木帶的方法來增加農田對洪水的抵抗和吸收能力等。
國外路面積水問題能解決的這么好,我們國內也應該學習別熱的長處,應該大力推廣應用透水地坪技術,特別是先進的技術,良好的品牌,例如“TESHI特石”品牌。
“TESHI特石”生態環保型透水地坪系統是一種新型路面鋪裝材料,是應用德國的最新技術,進口關鍵原材料生產的特種凝膠劑,特殊觸媒等高分子材料,與水泥和其它有機礦物摻合料組成的膠凝材料,通過與相應級配的骨料現場攪拌施工而成。
其性能特點是:
一、高透水性 透水地坪擁有15%-25%的孔隙,能夠使透水速度達到31-52升/米/小時,遠遠高于最有效的降雨在最優秀的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
二、高承載力 經國家檢測機關鑒定,透水地坪的承載力完全能夠達到C20-C25混凝土的承載標準,高于一般透水磚的承載力。
三、良好的裝飾效果 透水地坪擁有色彩優化配比方案,能夠配合設計師獨特創意,實現不同環境和個性所要求的裝飾風格。這是一般透水磚很難實現的。
四、易維護性 人們所擔心的孔隙堵塞問題是沒有必要的,特有的透水性鋪裝系統使其只需通過高壓水洗的方式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
五、抗凍融性 透水性鋪裝比一般混凝土路面擁有更強的抗凍融能力,不會受凍融影響面斷裂,因為它的結構本身有較大的孔隙。
六、耐用性 透水性地坪的耐用耐磨性能優于瀝清,接近于普通的地坪,避免了一般透水磚存在的使用年限短,不經濟等缺點。
七、高散熱性 材料的密度本身較低(15-25%的空隙)降低了熱儲存的能力,獨特的孔隙結構使得較低的地下溫度傳入地面從而降低整個鋪裝地面的溫度,這些特點使透水鋪裝系統在吸熱和儲熱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的地面。
